查看原文
其他

反移情让我入戏——渔歌轻飏养成计划第十六课随感

刘丽英 渔歌轻飏心理工作室 2022-10-21

反移情让我入戏——渔歌轻飏养成计划第十六课随感

在我们的教材书中,作者把移情定义为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所有情感,反移情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所有情感。仔细琢磨会发现,这么宽泛的定义里,来访者和咨询师的移情和反移情之间有三种关系:来访者过去的关系、咨询师过去的关系、两人的现实关系。这样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当然是较为真实的状态,但理解起来有难度。我发现还有一种常见的定义是直接将移情、反移情限定在来访者过去的关系里,这样咨询师的反移情是被来访者的移情激发出来的心理反应,两者能够一一对应。这当然是理想化的状态了。

按照后一种定义,咨询师的反移情可以分为一致性认同的反移情和互补性认同的反移情。一致性反移情是在来访者过去的关系里,咨询师在潜意识中认同了来访者本人的情感体验,互补性反移情是咨询师认同了来访者生活中的那个重要人物,通常是父母的情感体验。比如:当来访者回忆起幼年时自己很可怜、很无力,如果此刻咨询师也感觉很无力,这就是一致性反移情;如果咨询师表现出更像一个好妈妈那样想去照顾呵护来访者,那种感受就是互补性反移情。一致性反移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情感体验,互补性反移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来访者与周围重要他人的关系。咨询师要在互补性反移情里寻找到一致性反移情,这样才能达到共情。

共情性的回应可以直接向来访者表达,反移情不能冒然分享。比如:咨询师的一致性反移情是此刻自己感到很悲伤,不鼓励咨询师直接分享:“我很悲伤!”你要在内心首先觉察到此刻这种悲伤的感受既来源于来访者的体验,也同时是自己的体验?我们尽可能的表达和来访者相关的部分:“我能感受到此刻你很悲伤。”不与来访者直接分享反移情的原因是:咨询师的反移情是自己的情感,常常是咨询师成长过程里一些未完成的情结或经历的创伤带来的情感体验,这部分的情感体验是需要咨询师在自己的个人体验里去理解的,如果未被理解直接分享给来访者也就远离了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咨询原则,同时也会有破坏咨询联盟的危险。咨询师的反移情里面混杂着自己怎样的情结?这就需要带着这种被个案扰动后的情感在个人体验咨询里逐步探索,最终获得对自己的理解。但咨询师的反移情也可以用来工作,成为理解来访者情感体验的途径,理解来访者在其他重要的关系里都会重复出现的模式。这就需要在个案督导的时候向督导老师汇报自己的反移情,通过和督导老师讨论才能深入理解来访者的有哪些情感渴求?有哪些深层动力?和其他人的情感链接是怎样的重复?所以,反移情其实是咨询师在后台的工作材料。

来访者常常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深层的情感体验,于是他们就会在咨询师的反移情通道上演出来,这是来访者潜意识的杰作。咨询师被带入某一个角色里,也产生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仿佛过去在当下重现。这个过程是来访者和咨询师在潜意识层面的互动,所以,来访者很难觉察到,咨询师需要以自己的专业能力把这种潜意识的沟通过程意识化,试着理解来访者潜意识想表达的内容。如果咨询时只有懵懂,缕不清头绪,则需要在过后的督导和个人体验里完成对这种情感的理解。

入戏很重要,相当于潜入了来访者潜意识的内部。出戏同样重要,是理解潜意识的过程。我们需要一边倾听,一边反思:我对来访者是什么感觉?我对来访者的态度和她的重要他人相似吗?如TA说妈妈从来不担心TA,你发现你也从来没担心过TA,而你经常担心其他来访者。还可以反思最近我有没有异常的表现?如:和TA咨询前注重打扮了,咨询之后梦见TA了。这些都可以提示反移情的暗自发生和意味着什么?

有时候来访者能意识到咨询师的反移情,此时咨询师可以验证来访者对反移情的体验。比如,来访者说,我知道我迟到你会生气的,别不承认。你可以说:“假设如你所说,我生气了,那么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吗?”或:“听起来你知道你在试着让我生气,这种情况在其他人身上也发生过吗?”前一种问法更具支持性,后一种有些揭露的意味。周老师还传授了两个永远不会出错的回应:“我相信此刻你心中一定是这样想象我的。”“你能想象一下,当……的时候,我是什么感受吗?”注意关键词,都是想象,来访者想象的世界,就是TA内心真实的世界。有同学问,周老师,有“永远不会出错问法”清单吗?真希望有啊!

我在准备这篇随感的时候,发现有人把移情、反移情和投射、投射认同放在一起论述,看了半天似懂非懂,我想请问周老师,这两组概念的异同?(文:刘丽英)

答: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组概念的定义,移情是指来访者对咨询师所有的情感体验。反移情是指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所有情感体验。所以,在这一组概念里更多强调的是情感体验,当然也包含有些情感体验是来访者投射和咨询师投射性认同的结果。

而投射和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就更加宽泛了。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想法、愿望、情绪、态度、性格特质推测到他人身上的过程。比如来访者认为咨询师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最好的咨询师,这种理想化的投射,也同时表达出该来访者对于自己完美自恋的期待,或许TA也一直期待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人。我们可以理解为TA把对自己完美期待的部分投射到咨询师身上。

在咨询里,投射性认同更多是指来访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正在浮现的重要角色潜意识的指派给咨询师来扮演。而咨询师会感受到被来访者诱导性出现一种认同现象,往往我们不由自主认同来访者投射过来的是TA自己并不认同的部分,这就是投射性认同。

我们可以从咨询进程来观察这两组概念之间的联系。一般来访者预约心理咨询,都会对咨询师有一些理想化的投射,会在内心期盼咨询师是相对完美的、专业的、有力量的,可以帮助甚至是拯救TA的人,这时候来访者的移情往往是积极而美好的。所以在咨询的初期,咨询师需要先容纳来访者投射过来的“好客体”。慢慢的,随着咨询的深入,咨询联盟的逐步建立,来访者感受到咨询情景越来越安全,那些早年被抛弃或者被否定的创伤性体验,就会被激活。这些潜意识里的珍贵体验在咨询里出现,就好像来访者早年的某个重要客体附身在咨询师身上,也就给了咨询师投射性认同的机会。当咨询师投射性认同出现时,也会体验到许多自己反移情的部分。比如当咨询师投射性认同了来访者对于理想化的需要,就期待自己能够尽快的帮助来访者好起来,该咨询师可能出现的反移情也许会包括在咨询里的无力感、焦虑感,甚至对来访者不断表达痛苦的声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还会感到愤怒,怒其不争等。这些反移情的部分也可以理解为是咨询师投射性认同的结果。但归其根本,反移情还是咨询师的心路历程里有过许多同样的体验。所以,简单理解这两组概念的联系,可以说来访者投射出来的部分会带来相应的移情体验,而咨询师投射性认同的部分也会体验到相应的反移情。

在咨询师执业的初期,必须接受专业督导的意义也在于此,否则我们很容易和来访者在潜意识合谋,共同去创造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防御状态,而导致咨询很难深入,进而影响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无法得到发展和整合。我们也就陷在投射和投射性认同的游戏里,也会僵化在移情和反移情的沼泽里,无法自拔。(答:周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